English

正确认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

1998-07-27 来源:光明日报 刘应杰 我有话说

目前一些人不理解:为什么经济形势好了,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反而多了?正确认识这个问题,对于统一思想和行动,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,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,具有重要意义。

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多,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隐含的矛盾暴露的结果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政企不分,企业不讲效益。新建的工厂大都没有资本金,大多由政府要求银行贷款,没有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,赚了是国家的,亏了也是国家的,从而导致一些企业不讲经济效益、长期负债经营,甚至出现停产半停产的问题。二是盲目重复建设严重。长期以来,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。在以往“短缺经济”条件下,这个矛盾还不太突出。然而,买方市场形成后,就出现了产品大量积压,企业亏损严重的问题。于是,许多行业如纺织、煤炭、机械、军工等,便需要调整结构、减员增效。三是企业人浮于事。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“低工资、高就业、包分配、广福利”的政策,一个人的工作三个人干,一个人的饭三个人吃。职工只能进不能出,企业不仅要负责职工的生老病死,还要负担职工子女幼托、教育和就业,结果,包袱越背越重,企业无力养活冗员,只有停发、减发工资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,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暴露出来,职工下岗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。

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增多,也是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结果。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在大规模结构调整时期,许多传统的落后产业逐渐或即将被淘汰,代之以大批新兴产业。在当今世界性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面前,若不及时调整结构,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。我国的许多产业及其技术装备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,现在已到了更新换代阶段。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,必然带来相应的结构性下岗和失业问题。纺织、机械等行业都存在着设备老化问题,一些企业被淘汰,职工就必然要下岗分流。与此同时,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,国内产品扩大出口,国外产品大量进入,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,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,企业减员增效也就成了一个必要手段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浮于事状况再也不能维持下去,职工下岗成为一种必然现象。

有人认为,虽然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的现象长期存在,但不改革,不搞减人增效,不是照样可以维持,可以发展吗?还有人说:“我们以前没改革,不也没有下岗职工吗?没改革,倒人人有饭吃;改革了,倒有人没饭吃。”表面上看,这好像有一定道理,但是实际上,却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。

一些企业职工下岗与改革是有联系的,但并不是改革造成了职工下岗,而是事实上的职工下岗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改革。国有企业开工不足,负担过重,一些企业停产半停产,有的被迫破产,这就造成职工停减发工资,甚至有的放长假待岗或下岗。正是针对这些问题,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:“鼓励兼并、规范破产、下岗分流、减员增效和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”,立足于从整体上搞活整个国有企业。

人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,国有企业改革,减人增效是关键。要改革,企业就必须建立起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。否则,只进不出,人满为患,只能窒息企业的生机和活力,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。人多的问题,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,成为“木桶”构造中最短的一块。因此,减员增效,下岗分流,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。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,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条件。我们能不能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,关键在于下岗职工能否得到妥善安置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再就业工程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。

实施再就业工程,就是要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。因此企业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,对职工负责到底。有人对此有疑问:这是不是又来计划经济那一套?

这种想法虽然看到了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但却忽视了客观实际情况。从实际出发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,而不能急于求成,这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。现在面临的实际是:首先,下岗职工人数多,规模大。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把这些人下放到农村。其次,我们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,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。1997年底,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570万人,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700万人,农村还有上亿个剩余劳动力。这使下岗职工再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。再次,我们现在的就业机制还不健全,个人谋职难度很大。职工下岗后,一下子断了生活门路,成为关系到生存的大问题。国有企业职工长期在低工资的情况下,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,而下岗后出现种种困难,政府理应给他们以必要的安排和照顾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不可能把这么多下岗职工简单地向不完善的市场一推了之,撒手不管。因此,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与社会的稳定,国家制定了必要的政策措施,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,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。

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,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,并为他们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,开展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,积极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,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。这与建立市场经济就业体制并不矛盾,而是从目前的实际出发所采取的一种过渡办法,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架起的通向市场经济就业体制的桥梁。通过这座桥梁,我们才可以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新体制。

有一种看法认为,中国本来人就多,现有企业职工不下岗,就业问题已经困难不小;现在大批职工下岗,就业就更加困难了。我们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?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。

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,确实有很大困难,面临严峻挑战。我们必须认清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,同时,也应该看到我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:

第一,我们保持了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,有了一个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。今年还要保持国民经济8%的增长速度。经济发展是我们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条件,可以增加大量就业岗位。

第二,我们有14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,进出口贸易和吸收外资保持了连续多年的大幅增长。城乡个体经济、私营经济、外商投资经济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,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。

第三,在结构调整中,一些传统的行业缩减的同时,许多新的行业发展起来。第三产业有很大发展潜力,包括通讯信息业、社会中介服务业、旅游业、社区服务、商品配送、家政管理、环保绿化等等,都可以容纳许多人就业。甚至随着市场化就业的发展,像职业介绍、职业培训这样的就业服务业也可以容纳一批人就业。

第四,国家财政有能力解决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。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来源,采取“三三制”的办法解决。即原则上由财政预算安排三分之一,企业负担三分之一,社会筹集三分之一。当然,其他三分之二不落实的,政府也要兜底。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40万计算,每人每年3500元,总共需要224亿元,政府财政拿出三分之一,就是75亿元,这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的。平均到每个地方,也就是两三亿元。所以,我们的财政省一省,少盖几幢楼,少买几辆车,少上一两个前景不明的项目,钱就省出来了。

第五,我国社会政治稳定,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有驾驭各种复杂局势的能力,有一套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路线、方针和政策,全党全社会对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。

有人提出,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造成的,因此要加快经济增长,必须提高物价,采取适度通货膨胀的政策,实行“高增长、高通胀、广就业”的经济发展战略。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。1992年以来,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,但总体上还是基本正常的。而且商品零售物价涨幅从1994年高达21.7%下降到去年的0.8%,进一步保持了经济发展“高增长、低通胀”的良好态势,这正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成果。今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,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目前,国家正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:扩大内需,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;加快铁路、公路、通讯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;加强农林水利建设;加快住房改革和房地产建设步伐;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;促进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等等。这些政策与措施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
经济快速增长对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,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,我们需要以经济的高增长来带动广就业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,物价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是难以避免的,只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,是可以接受的。我们没有必要采取通货膨胀的方式加快经济增长速度。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是经济不良运行的反应,甚至是经济恶化的表现。世界各国都把反通货膨胀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,控制和避免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。

从总体上说,我们要在经济“高增长、低通胀”的情况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。在经济增长、物价上涨和扩大就业这三者中,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,但这个结合点肯定不是“高增长、高通胀、广就业”,而应该是向着“高增长、低通胀、广就业”的目标迈进。

(作者单位:国务院研究室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